设为首页  用户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 吉安县公安局 >> 首页 > 执法办案公开 > 执法依据 > 部门规章 > 正文 >> 正文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2012年修订)
作者:[变量]    文章来源:    点击数:  nbsp;   更新时 间:2018-12-03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2012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125号

 

    修订后的《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已经2012年12月3日公安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公安部部长 孟建柱

                                    二○一二年十二月十九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保障公安机关在办理行政案件中正确履行职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行政案件,是指公安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违法行为人决定行政处罚以及强制隔离戒毒、收容教育等处理措施的案件。

    本规定所称公安机关,是指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公安派出所、依法具有独立执法主体资格的公安机关业务部门以及出入境边防检查站。

    第三条  办理行政案件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四条  办理行政案件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及时的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

    第五条  办理行政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觉守法。

    第六条  办理未成年人的行政案件,应当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保障其合法权益。

    第七条  办理行政案件,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应当使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询问。对不通晓当地通用语言文字的当事人,应当为他们提供翻译。

    第八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在办案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章  管辖

 

    第九条  行政案件由违法行为地的公安机关管辖。由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可以由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但是涉及卖淫、嫖娼、赌博、毒品的案件除外。

    移交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的行政案件,违法行为地公安机关在移交前应当及时收集证据,并配合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开展调查取证工作。

    第十条  几个公安机关都有权管辖的行政案件,由最初受理的公安机关管辖。必要时,可以由主要违法行为地公安机关管辖。

    第十一条  对管辖权发生争议的,报请共同的上级公安机关指定管辖。

    对于重大、复杂的案件,上级公安机关可以直接办理或者指定管辖。

    上级公安机关直接办理或者指定管辖的,应当书面通知被指定管辖的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的公安机关。

    原受理案件的公安机关自收到上级公安机关书面通知之日起不再行使管辖权,并立即将案卷材料移送被指定管辖的公安机关或者办理的上级公安机关,及时书面通知当事人。

    第十二条  铁路公安机关管辖列车上,火车站工作区域内,铁路系统的机关、厂、段、所、队等单位内发生的行政案件,以及在铁路线上放置障碍物或者损毁、移动铁路设施等可能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盗窃铁路设施的行政案件。

    交通公安机关管辖港航管理机构管理的轮船上、港口、码头工作区域内和港航系统的机关、厂、所、队等单位内发生的行政案件。

    民航公安机关管辖民航管理机构管理的机场工作区域以及民航系统的机关、厂、所、队等单位内和民航飞机上发生的行政案件。

    国有林区的森林公安机关管辖林区内发生的行政案件。

    海关缉私机构管辖阻碍海关缉私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治安案件。

    第十三条  公安机关和军队互涉公安行政案件的管辖分工由公安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另行规定。

 

      第三章  回避

 

    第十四条  公安机关负责人、办案人民警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提出回避申请,案件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近亲属的;

    (二)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

    第十五条  公安机关负责人、办案人民警察提出回避申请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十六条  办案人民警察的回避,由其所属的公安机关决定;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上一级公安机关决定。

    第十七条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要求公安机关负责人、办案人民警察回避的,应当提出申请,并说明理由。口头提出申请的,公安机关应当记录在案。

    第十八条  对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公安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二日内作出决定并通知申请人。

    第十九条  公安机关负责人、办案人民警察具有应当回避的情形之一,本人没有申请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没有申请其回避的,有权决定其回避的公安机关可以指令其回避。

    第二十条  在行政案件调查过程中,鉴定人和翻译人员需要回避的,适用本章的规定。

    鉴定人、翻译人员的回避,由指派或者聘请的公安机关决定。

    第二十一条  在公安机关作出回避决定前,办案人民警察不得停止对行政案件的调查。

    作出回避决定后,公安机关负责人、办案人民警察不得再参与该行政案件的调查和审核、审批工作。

    第二十二条  被决定回避的公安机关负责人、办案人民警察、鉴定人和翻译人员,在回避决定作出前所进行的与案件有关的活动是否有效,由作出回避决定的公安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决定。

 

      第四章  证据

 

    第二十三条  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的证据包括:

    (一)物证;

    (二)书证;

    (三)被侵害人陈述和其他证人证言;

    (四)违法嫌疑人的陈述和申辩;

    (五)鉴定意见;

    (六)勘验、检查、辨认笔录,现场笔录;

    (七)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二十四条  公安机关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违法嫌疑人是否违法、违法情节轻重的证据。

    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欺骗等非法方法收集证据。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违法嫌疑人的陈述和申辩以及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被侵害人陈述、其他证人证言,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执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二十五条  公安机关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证据时,应当告知其必须如实提供证据,并告知其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提供虚假证词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需要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取证据的,经公安机关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开具调取证据通知书。被调取人应当在通知书上盖章或者签名,被调取人拒绝的,公安机关应当注明。必要时,公安机关应当采用录音、录像等方式固定证据内容及取证过程。

    第二十六条  收集调取的物证应当是原物。在原物不便搬运、不易保存或者依法应当由有关部门保管、处理或者依法应当返还时,可以拍摄或者制作足以反映原物外形或者内容的照片、录像。

    物证的照片、录像,经与原物核实无误或者经鉴定证明为真实的,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第二十七条  收集、调取的书证应当是原件。在取得原件确有困难时,可以使用副本或者复制件。

    书证的副本、复制件,经与原件核实无误或者经鉴定证明为真实的,可以作为证据使用。书证有更改或者更改迹象不能作出合理解释的,或者书证的副本、复制件不能反映书证原件及其内容的,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第二十八条  书证的副本、复制件,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复制件,物证的照片、录像,应当附有关制作过程及原件、原物存放处的文字说明,并由制作人和物品持有人或者持有单位有关人员签名。

    第二十九条  刑事案件转为行政案件办理的,刑事案件办理过程中收集的证据材料,可以作为行政案件的证据使用。

    第三十条  凡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为证人。

    第三十一条  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在办理行政案件时,对涉及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应当保密。

 

      第五章  期间与送达

 

    第三十二条  期间以时、日、月、年计算,期间开始之时或者日不计算在内。法律文书送达的期间不包括路途上的时间。期间的最后一日是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满日期,但违法行为人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期间,应当至期满之日为止,不得因节假日而延长。

    第三十三条  送达法律文书,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依照简易程序作出当场处罚决定的,应当将决定书当场交付被处罚人,并由被处罚人在备案的决定书上签名或者捺指印;被处罚人拒绝的,由办案人民警察在备案的决定书上注明;

    (二)除本款第一项规定外,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和其他行政处理决定,应当在宣告后将决定书当场交付被处理人,并由被处理人在附卷的决定书上签名或者捺指印,即为送达;被处理人拒绝的,由办案人民警察在附卷的决定书上注明;被处理人不在场的,公安机关应当在作出决定的七日内将决定书送达被处理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应当在二日内送达。

    送达法律文书应当首先采取直接送达方式,交给受送达人本人;受送达人不在的,可以交付其成年家属、所在单位的负责人员或者其居住地居(村)民委员会代收。受送达人本人或者代收人拒绝接收或者拒绝签名和捺指印的,送达人可以邀请其邻居或者其他见证人到场,说明情况,也可以对拒收情况进行录音录像,把文书留在受送达人处,在附卷的法律文书上注明拒绝的事由、送达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捺指印,即视为送达。

    无法直接送达的,委托其他公安机关代为送达,或者邮寄送达。

    经采取上述送达方式仍无法送达的,可以公告送达。公告的范围和方式应当便于公民知晓,公告期限不得少于六十日。

 

      第六章  简易程序

 

    第三十四条  违法事实确凿,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警察可以当场作出处罚决定,有违禁品的,可以当场收缴:

    (一)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或者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人处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

    (二)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对违反出境入境管理行为人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

    (三)对有其他违法行为的个人处五十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对单位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

    (四)法律规定可以当场处罚的其他情形。

    涉及卖淫、嫖娼、赌博、毒品的案件,不适用当场处罚。

    第三十五条  当场处罚,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实施:

    (一)向违法行为人表明执法身份;

    (二)收集证据;

    (三)口头告知违法行为人拟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并告知违法行为人依法享有的陈述权和申辩权;

    (四)充分听取违法行为人的陈述和申辩。违法行为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应当采纳;

    (五)填写当场处罚决定书并当场交付被处罚人;

    (六)当场收缴罚款的,同时填写罚款收据,交付被处罚人;未当场收缴罚款的,应当告知被处罚人在规定期限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

    第三十六条  适用简易程序处罚的,可以由人民警察一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人民警察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于作出决定后的二十四小时内将当场处罚决定书报所属公安机关备案,交通警察应当于作出决定后的二日内报所属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备案。在旅客列车、民航飞机、水上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在返回后的二十四小时内报所属公安机关备案。

 

      第七章  调查取证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三十七条  对行政案件进行调查时,应当合法、及时、客观、全面地收集、调取证据材料,并予以审查、核实。

    第三十八条  需要调查的案件事实包括:

    (一)违法嫌疑人的基本情况;

    (二)违法行为是否存在;

    (三)违法行为是否为违法嫌疑人实施;

    (四)实施违法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后果以及其他情节;

    (五)违法嫌疑人有无法定从重、从轻、减轻以及不予行政处罚的情形;

    (六)与案件有关的其他事实。

    第三十九条  公安机关调查取证时,应当防止泄露工作秘密。

    第四十条  在调查取证时,人民警察不得少于二人,并表明执法身份。

    第四十一条  对查获或者到案的违法嫌疑人应当进行安全检查,发现违禁品或者管制器具、武器、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以及与案件有关的需要作为证据的物品的,应当立即扣押;对违法嫌疑人随身携带的与案件无关的物品,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予以登记、保管、退还。安全检查不需要开具检查证。

    前款规定的扣押适用本规定第四十三条和第四十四条以及本章第七节的规定。

    第四十二条  办理行政案件时,可以依法采取下列行政强制措施:

    (一)对物品、设施、场所采取扣押、扣留、临时查封、查封、先行登记保存、抽样取证等强制措施;

    (二)对违法嫌疑人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继续盘问、强制传唤、强制检测、拘留审查、限制活动范围等强制措施。

    第四十三条  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实施前须依法向公安机关负责人报告并经批准;

    (二)通知当事人到场,当场告知当事人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理由、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救济途径。当事人不到场的,邀请见证人到场,并在现场笔录中注明;

    (三)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四)制作现场笔录,由当事人和办案人民警察签名或者盖章,当事人拒绝的,在笔录中注明。当事人不在场的,由见证人和办案人民警察在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

    (五)实施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的,应当当场告知当事人家属实施强制措施的公安机关、理由、地点和期限;无法当场告知的,应当在实施强制措施后立即通过电话、短信、传真等方式通知;身份不明、拒不提供家属联系方式或者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导致无法通知的,可以不予通知。告知、通知家属情况或者无法通知家属的原因应当在询问笔录中注明。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程序。

    检查时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制作检查笔录,不再制作现场笔录。

    第四十四条  情况紧急,当场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办案人民警察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依法向其所属的公安机关负责人报告,并补办批准手续。当场实施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的,办案人民警察应当在返回单位后立即报告,并补办批准手续。公安机关负责人认为不应当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应当立即解除。

    第四十五条  为维护社会秩序,人民警察对有违法嫌疑的人员,经表明执法身份后,可以当场盘问、检查。对当场盘问、检查后,不能排除其违法嫌疑,依法可以适用继续盘问的,可以将其带至公安机关,经公安派出所负责人批准,对其继续盘问。对违反出境入境管理的嫌疑人依法适用继续盘问的,应当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负责人批准。

    继续盘问的时限一般为十二小时;对在十二小时以内确实难以证实或者排除其违法犯罪嫌疑的,可以延长至二十四小时;对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且在二十四小时以内仍不能证实或者排除其违法犯罪嫌疑的,可以延长至四十八小时。

    第四十六条  违法嫌疑人在醉酒状态中,对本人有危险或者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公共安全有威胁的,可以对其采取保护性措施约束至酒醒,也可以通知其家属、亲友或者所属单位将其领回看管,必要时,应当送医院醒酒。对行为举止失控的醉酒人,可以使用约束带或者警绳等进行约束,但是不得使用手铐、脚镣等警械。

    约束过程中,应当指定专人严加看护。确认醉酒人酒醒后,应当立即解除约束,并进行询问。约束时间不计算在询问查证时间内。

 

      第二节  受案

 

    第四十七条  公安机关对报案、控告、举报、群众扭送或者违法嫌疑人投案,以及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司法机关移送的案件,应当及时受理,制作受案登记表,并分别作出以下处理:

    (一)对属于本单位管辖范围内的事项,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二)对属于公安机关职责范围,但不属于本单位管辖的,应当在受理后的二十四小时内移送有管辖权的单位处理,并告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扭送人、投案人;

    (三)对不属于公安机关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书面告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扭送人、投案人向其他有关主管机关报案或者投案。

    公安机关接受案件时,应当制作受案回执单一式二份,一份交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扭送人,一份附卷。

    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在日常执法执勤中发现的违法行为,适用第一款的规定。

    第四十八条  属于公安机关职责范围但不属于本单位管辖的案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受理案件或者发现案件的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应当依法先行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或者其他处置措施,再移送有管辖权的单位处理:

    (一)违法嫌疑人正在实施危害行为的;

    (二)正在实施违法行为或者违法后即时被发现的现行犯被扭送至公安机关的;

    (三)在逃的违法嫌疑人已被抓获或者被发现的;

    (四)有人员伤亡,需要立即采取救治措施的;

    (五)其他应当采取紧急措施的情形。

    行政案件移送管辖的,询问查证时间和扣押等措施的期限重新计算。

    第四十九条  报案人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姓名和报案行为的,公安机关应当在受案登记时注明,并为其保密。

    第五十条  对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扭送人、投案人提供的有关证据材料、物品等应当登记,出具接受证据清单,并妥善保管。必要时,应当拍照、录音、录像。移送案件时,应当将有关证据材料和物品一并移交。

    第五十一条  对发现或者受理的案件暂时无法确定为刑事案件或者行政案件的,可以按照行政案件的程序办理。在办理过程中,认为涉嫌构成犯罪的,应当按照《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办理。

 

      第三节  询问

 

    第五十二条  询问违法嫌疑人,可以到违法嫌疑人住处或者单位进行,也可以将违法嫌疑人传唤到其所在市、县内的指定地点进行。

    第五十三条  需要传唤违法嫌疑人接受调查的,经公安派出所、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办案部门或者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负责人批准,使用传唤证传唤。对现场发现的违法嫌疑人,人民警察经出示工作证件,可以口头传唤,并在询问笔录中注明违法嫌疑人到案经过、到案时间和离开时间。

    单位违反公安行政管理规定,需要传唤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适用前款规定。

    对无正当理由不接受传唤或者逃避传唤的违反治安管理、消防安全管理、出境入境管理的嫌疑人以及法律规定可以强制传唤的其他违法嫌疑人,经公安派出所、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办案部门或者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强制传唤。强制传唤时,可以依法使用手铐、警绳等约束性警械。

    公安机关应当将传唤的原因和依据告知被传唤人,并通知其家属。公安机关通知被传唤人家属适用本规定第四十三条第一款第五项的规定。

    第五十四条  使用传唤证传唤的,违法嫌疑人被传唤到案后和询问查证结束后,应当由其在传唤证上填写到案和离开时间并签名。拒绝填写或者签名的,办案人民警察应当在传唤证上注明。

    第五十五条  对被传唤的违法嫌疑人,应当及时询问查证,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案情复杂,违法行为依法可能适用行政拘留处罚的,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

    不得以连续传唤的形式变相拘禁违法嫌疑人。

    第五十六条  对于投案自首或者群众扭送的违法嫌疑人,公安机关应当立即进行询问查证,并在询问笔录中记明违法嫌疑人到案经过、到案和离开时间。询问查证时间适用本规定第五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

    对于投案自首或者群众扭送的违法嫌疑人,公安机关应当适用本规定第四十三条第一款第五项的规定通知其家属。

    第五十七条  询问违法嫌疑人,应当在公安机关的办案场所进行。

    询问查证期间应当保证违法嫌疑人的饮食和必要的休息时间,并在询问笔录中注明。

    在询问查证的间隙期间,可以将违法嫌疑人送入候问室,并按照候问室的管理规定执行。

    第五十八条  询问违法嫌疑人、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应当个别进行。

    第五十九条  首次询问违法嫌疑人时,应当问明违法嫌疑人的姓名、出生日期、户籍所在地、现住址、身份证件种类及号码,是否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否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行政拘留、劳动教养、收容教育、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收容教养等情况。必要时,还应当问明其家庭主要成员、工作单位、文化程度、民族、身体状况等情况。

    违法嫌疑人为外国人的,首次询问时还应当问明其国籍、出入境证件种类及号码、签证种类、入境时间、入境事由等情况。必要时,还应当问明其在华关系人等情况。

    第六十条  询问时,应当告知被询问人必须如实提供证据、证言和故意作伪证或者隐匿证据应负的法律责任,对与本案无关的问题有拒绝回答的权利。

    第六十一条  询问未成年人时,应当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到场,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能到场的,也可以通知未成年人的其他成年亲属,所在学校、单位、居住地基层组织或者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代表到场,并将有关情况记录在案。确实无法通知或者通知后未到场的,应当在询问笔录中注明。

    第六十二条  询问聋哑人,应当有通晓手语的人提供帮助,并在询问笔录中注明被询问人的聋哑情况以及翻译人员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

    对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被询问人,应当为其配备翻译人员,并在询问笔录中注明翻译人员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

    第六十三条  询问笔录应当交被询问人核对,对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当向其宣读。记录有误或者遗漏的,应当允许被询问人更正或者补充,并要求其在修改处捺指印。被询问人确认笔录无误后,应当在询问笔录上逐页签名或者捺指印。拒绝签名和捺指印的,办案人民警察应当在询问笔录中注明。

    办案人民警察应当在询问笔录上签名,翻译人员应当在询问笔录的结尾处签名。

    询问时,可以全程录音、录像,并保持录音、录像资料的完整性。

    第六十四条  违法嫌疑人、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请求自行提供书面材料的,应当准许。必要时,办案人民警察也可以要求违法嫌疑人、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自行书写。违法嫌疑人、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应当在其提供的书面材料的结尾处签名或者捺指印。对打印的书面材料,违法嫌疑人、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应当逐页签名或者捺指印。办案人民警察收到书面材料后,应当在首页注明收到日期,并签名。

    第六十五条  询问违法嫌疑人时,应当听取违法嫌疑人的陈述和申辩。对违法嫌疑人的陈述和申辩,应当核查。

    第六十六条  询问被侵害人、其他证人或者其他与案件有关的人,可以在现场进行,也可以到其单位、学校、住所、其居住地居(村)民委员会或者其提出的地点进行。必要时,也可以书面、电话或者当场通知其到公安机关提供证言。

    在现场询问的,办案人民警察应当出示工作证件。

    询问前,应当了解被询问人的身份以及其与被侵害人、其他证人、违法嫌疑人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勘验、检查

 

    第六十七条  对于违法行为案发现场,必要时应当进行勘验,提取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材料,判断案件性质,确定调查方向和范围。

    现场勘验参照刑事案件现场勘验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八条  对与违法行为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可以进行检查。检查时,人民警察不得少于二人,并应当出示工作证件和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开具的检查证。对确有必要立即进行检查的,人民警察经出示工作证件,可以当场检查;但检查公民住所的,必须有证据表明或者有群众报警公民住所内正在发生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公民人身安全的案(事)件,或者违法存放危险物质,不立即检查可能会对公共安全或者公民人身、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危害。

    对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公共场所进行日常执法监督检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执行,不适用前款规定。

    第六十九条  对违法嫌疑人进行检查时,应当尊重被检查人的人格尊严,不得以有损人格尊严的方式进行检查。

    检查妇女的身体,应当由女性工作人员进行。

    依法对卖淫、嫖娼人员进行性病检查,应当由医生进行。

    第七十条  检查场所或者物品时,应当注意避免对物品造成不必要的损坏。

    检查场所时,应当有被检查人或者见证人在场。

    第七十一条  检查情况应当制作检查笔录。检查笔录由检查人员、被检查人或者见证人签名;被检查人不在场或者拒绝签名的,办案人民警察应当在检查笔录中注明。

 

      第五节  鉴定

 

    第七十二条  为了查明案情,需要对专门性技术问题进行鉴定的,应当指派或者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进行。

    需要聘请本公安机关以外的人进行鉴定的,应当经公安机关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制作鉴定聘请书。

    第七十三条  公安机关应当为鉴定提供必要的条件,及时送交有关检材和比对样本等原始材料,介绍与鉴定有关的情况,并且明确提出要求鉴定解决的问题。

    办案人民警察应当做好检材的保管和送检工作,并注明检材送检环节的责任人,确保检材在流转环节中的同一性和不被污染。

    禁止强迫或者暗示鉴定人作出某种鉴定意见。

    第七十四条  对人身伤害的鉴定由法医进行。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许可的医疗机构具有执业资格的医生出具的诊断证明,可以作为公安机关认定人身伤害程度的依据,但具有本规定第七十五条规定情形的除外。

    对精神病的鉴定,由有精神病鉴定资格的鉴定机构进行。

    第七十五条  人身伤害案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机关应当进行伤情鉴定:

    (一)受伤程度较重,可能构成轻伤以上伤害程度的;

    (二)被侵害人要求作伤情鉴定的;

    (三)违法嫌疑人、被侵害人对伤害程度有争议的。

    第七十六条  对需要进行伤情鉴定的案件,被侵害人拒绝提供诊断证明或者拒绝进行伤情鉴定的,公安机关应当将有关情况记录在案,并可以根据已认定的事实作出处理决定。

    经公安机关通知,被侵害人无正当理由未在公安机关确定的时间内作伤情鉴定的,视为拒绝鉴定。

    第七十七条  涉案物品价值不明或者难以确定的,公安机关应当委托价格鉴证机构估价。

    根据当事人提供的购买发票等票据能够认定价值的涉案物品,或者价值明显不够刑事立案标准的涉案物品,公安机关可以不进行价格鉴证。

    第七十八条  对涉嫌吸毒的人员,应当进行吸毒检测,被检测人员应当配合;对拒绝接受检测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其派出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强制检测。采集女性被检测人检测样本,应当由女性工作人员进行。

    对涉嫌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麻醉药品驾驶机动车的人员,可以对其进行体内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麻醉药品含量检验。

    第七十九条  对有酒后驾驶机动车嫌疑的人,应当对其进行呼气酒精测试,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立即提取血样,检验血液酒精含量:

    (一)当事人对呼气酒精测试结果有异议的;

    (二)当事人拒绝配合呼气酒精测试的;

    (三)涉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四)涉嫌饮酒后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

    当事人对呼气酒精测试结果无异议的,应当签字确认。事后提出异议的,不予采纳。

    第八十条  鉴定人鉴定后,应当出具鉴定意见。鉴定意见应当载明委托人、委托鉴定的事项、提交鉴定的相关材料、鉴定的时间、依据和结论性意见等内容,并由鉴定人签名或者盖章。通过分析得出鉴定意见的,应当有分析过程的说明。鉴定意见应当附有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资质证明或者其他证明文件。

    鉴定人对鉴定意见负责,不受任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干涉。多人参加鉴定,对鉴定意见有不同意见的,应当注明。

    鉴定人故意作虚假鉴定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第八十一条  办案人民警察应当对鉴定意见进行审查。

    对经审查作为证据使用的鉴定意见,公安机关应当在收到鉴定意见之日起五日内将鉴定意见复印件送达违法嫌疑人和被侵害人。

    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作为公安机关认定人身伤害程度的依据的,应当将诊断证明结论书面告知违法嫌疑人和被侵害人。

    违法嫌疑人或者被侵害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鉴定意见复印件之日起三日内提出重新鉴定的申请,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后,进行重新鉴定。同一行政案件的同一事项重新鉴定以一次为限。

    当事人是否申请重新鉴定,不影响案件的正常办理。

    公安机关认为必要时,也可以直接决定重新鉴定。

    第八十二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重新鉴定:

    (一)鉴定程序违法或者违反相关专业技术要求,可能影响鉴定意见正确性的;

    (二)鉴定机构、鉴定人不具备鉴定资质和条件的;

    (三)鉴定意见明显依据不足的;

    (四)鉴定人故意作虚假鉴定的;

    (五)鉴定人应当回避而没有回避的;

    (六)检材虚假或者被损坏的;

    (七)其他应当重新鉴定的。

    不符合前款规定情形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作出不准予重新鉴定的决定,并在作出决定之日起的三日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八十三条  重新鉴定,公安机关应当另行指派或者聘请鉴定人。

    第八十四条  鉴定费用由公安机关承担,但当事人自行鉴定的除外。

 

      第六节  辨认

 

    第八十五条  为了查明案情,办案人民警察可以让违法嫌疑人、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对与违法行为有关的物品、场所或者违法嫌疑人进行辨认。

    第八十六条  辨认由二名以上办案人民警察主持。

    组织辨认前,应当向辨认人详细询问辨认对象的具体特征,并避免辨认人见到辨认对象。

    第八十七条  多名辨认人对同一辨认对象或者一名辨认人对多名辨认对象进行辨认时,应当个别进行。

    第八十八条  辨认时,应当将辨认对象混杂在特征相类似的其他对象中,不得给辨认人任何暗示。

    辨认违法嫌疑人时,被辨认的人数不得少于七人;对违法嫌疑人照片进行辨认的,不得少于十人的照片。

    辨认每一件物品时,混杂的同类物品不得少于五件。

    同一辨认人对与同一案件有关的辨认对象进行多组辨认的,不得重复使用陪衬照片或者陪衬人。

    第八十九条  辨认人不愿意暴露身份的,对违法嫌疑人的辨认可以在不暴露辨认人的情况下进行,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应当为其保守秘密。

    第九十条  辨认经过和结果,应当制作辨认笔录,由办案人民警察和辨认人签名或者捺指印。必要时,应当对辨认过程进行录音、录像。

 

      第七节  证据保全

 

    第九十一条  对下列物品,经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依法扣押或者扣留:

    (一)与治安案件、违反出境入境管理的案件有关的需要作为证据的物品;

    (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规定适用扣留的车辆、机动车驾驶证;

    (三)其他法律、法规规定适用扣押或者扣留的物品。

    对下列物品,不得扣押或者扣留:

    (一)与案件无关的物品;

    (二)公民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

    (三)被侵害人或者善意第三人合法占有的财产。

    对具有本条第二款第二项、第三项情形的,应当予以登记,写明登记财物的名称、规格、数量、特征,并由占有人签名或者捺指印。必要时,可以进行拍照。但是,与案件有关必须鉴定的,可以依法扣押,结束后应当立即解除。

    第九十二条  办理下列行政案件时,对专门用于从事无证经营活动的场所、设施、物品,经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依法查封。但对与违法行为无关的场所、设施,公民个人及其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不得查封:

    (一)擅自经营按照国家规定需要由公安机关许可的行业的;

    (二)依照《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可以由公安机关采取取缔措施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适用查封的其他公安行政案件。

    对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经通知不及时消除消防安全隐患可能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对危险部位或者场所采取临时查封措施。

    场所、设施、物品已被其他国家机关依法查封的,不得重复查封。

    第九十三条  收集证据时,经公安机关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

    抽样取证应当采取随机的方式,抽取样品的数量以能够认定本品的品质特征为限。

    抽样取证时,应当对抽样取证的现场、被抽样物品及被抽取的样品进行拍照或者对抽样过程进行录像。

    对抽取的样品应当及时进行检验。经检验,能够作为证据使用的,应当依法扣押、先行登记保存或者登记;不属于证据的,应当及时返还样品。样品有减损的,应当予以补偿。

    第九十四条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公安机关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

    先行登记保存期间,证据持有人及其他人员不得损毁或者转移证据。

    对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应当在七日内作出处理决定。逾期不作出处理决定的,视为自动解除。

    第九十五条  实施扣押、扣留、查封、抽样取证、先行登记保存等证据保全措施时,应当会同当事人查点清楚,制作并当场交付证据保全决定书。必要时,应当对采取证据保全措施的证据进行拍照或者对采取证据保全的过程进行录像。证据保全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二)抽样取证、先行登记保存、扣押、扣留、查封的理由、依据和期限;

    (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四)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的名称、印章和日期。

    证据保全决定书应当附清单,载明被采取证据保全措施的场所、设施、物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特征等,由办案人民警察和当事人签名后,一份交当事人,一份附卷。有见证人的,还应当由见证人签名。当事人或者见证人拒绝签名的,办案人民警察应当在证据保全清单上注明。

    对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的录音带、录像带、电子数据存储介质,在扣押时应当予以检查,记明案由、内容以及录取和复制的时间、地点等,并妥为保管。

    第九十六条  扣押、扣留、查封期限为三十日,情况复杂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延长扣押、扣留、查封期限的,应当及时书面告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对物品需要进行鉴定的,鉴定期间不计入扣押、扣留、查封期间,但应当将鉴定的期间书面告知当事人。

    第九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作出解除证据保全决定:

    (一)当事人没有违法行为的;

    (二)被采取证据保全的场所、设施、物品与违法行为无关的;

    (三)已经作出处理决定,不再需要采取证据保全措施的;

    (四)采取证据保全措施的期限已经届满的;

    (五)被临时查封的危险部位和场所的火灾隐患已经消除的;

    (六)其他不再需要采取证据保全措施的。

    解除证据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退还财物,并由当事人签名确认。

    第九十八条  行政案件变更管辖时,与案件有关的财物及其孳息应当随案移交,并书面告知当事人。移交时,由接收人、移交人当面查点清楚,并在交接单据上共同签名。

 

      第八章  听证程序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九十九条  在作出下列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违法嫌疑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一)责令停产停业;

    (二)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

    (三)较大数额罚款;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违法嫌疑人可以要求举行听证的其他情形。

    前款第三项所称“较大数额罚款”,是指对个人处以二千元以上罚款,对单位处以一万元以上罚款,对违反边防出境入境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个人处以六千元以上罚款。对依据地方性法规或者地方政府规章作出的罚款处罚,适用听证的罚款数额按照地方规定执行。

    第一百条  听证由公安机关法制部门组织实施。

    依法具有独立执法主体资格的公安机关业务部门以及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由其非本案调查人员组织听证。

    第一百零一条  公安机关不得因违法嫌疑人提出听证要求而加重处罚。

    第一百零二条  听证人员应当就行政案件的事实、证据、程序、适用法律等方面全面听取当事人陈述和申辩。

 

      第二节  听证人员和听证参加人

 

    第一百零三条  听证设听证主持人一名,负责组织听证;记录员一名,负责制作听证笔录。必要时,可以设听证员一至二名,协助听证主持人进行听证。

    本案调查人员不得担任听证主持人、听证员或者记录员。

    第一百零四条  听证主持人决定或者开展下列事项:

    (一)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

    (二)听证是否公开举行;

    (三)要求听证参加人到场参加听证,提供或者补充证据;

    (四)听证的延期、中止或者终止;

    (五)主持听证,就案件的事实、理由、证据、程序、适用法律等组织质证和辩论;

    (六)维持听证秩序,对违反听证纪律的行为予以制止;

    (七)听证员、记录员的回避;

    (八)其他有关事项。

    第一百零五条  听证参加人包括:

    (一)当事人及其代理人;

    (二)本案办案人民警察;

    (三)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

    (四)其他有关人员。

    第一百零六条  当事人在听证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申请回避;

    (二)委托一至二人代理参加听证;

    (三)进行陈述、申辩和质证;

    (四)核对、补正听证笔录;

    (五)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第一百零七条  与听证案件处理结果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听证的,应当允许。为查明案情,必要时,听证主持人也可以通知其参加听证。

 

      第三节  听证的告知、申请和受理

 

    第一百零八条  对适用听证程序的行政案件,办案部门在提出处罚意见后,应当告知违法嫌疑人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和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第一百零九条  违法嫌疑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公安机关告知后三日内提出申请。

    第一百一十条  违法嫌疑人放弃听证或者撤回听证要求后,处罚决定作出前,又提出听证要求的,只要在听证申请有效期限内,应当允许。

    第一百一十一条  公安机关收到听证申请后,应当在二日内决定是否受理。认为听证申请人的要求不符合听证条件,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制作不予受理听证通知书,告知听证申请人。逾期不通知听证申请人的,视为受理。

    第一百一十二条  公安机关受理听证后,应当在举行听证的七日前将举行听证通知书送达听证申请人,并将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通知其他听证参加人。

 

      第四节  听证的举行

 

    第一百一十三条  听证应当在公安机关收到听证申请之日起十日内举行。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行政案件外,听证应当公开举行。

    第一百一十四条  听证申请人不能按期参加听证的,可以申请延期,是否准许,由听证主持人决定。

    第一百一十五条  二个以上违法嫌疑人分别对同一行政案件提出听证要求的,可以合并举行。

    第一百一十六条  同一行政案件中有二个以上违法嫌疑人,其中部分违法嫌疑人提出听证申请的,应当在听证举行后一并作出处理决定。

    第一百一十七条  听证开始时,听证主持人核对听证参加人;宣布案由;宣布听证员、记录员和翻译人员名单;告知当事人在听证中的权利和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对不公开听证的行政案件,宣布不公开听证的理由。

    第一百一十八条  听证开始后,首先由办案人民警察提出听证申请人违法的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及行政处罚意见。

    第一百一十九条  办案人民警察提出证据时,应当向听证会出示。对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应当当场宣读。

    第一百二十条  听证申请人可以就办案人民警察提出的违法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以及行政处罚意见进行陈述、申辩和质证,并可以提出新的证据。

    第三人可以陈述事实,提出新的证据。

    第一百二十一条  听证过程中,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有权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会作证,调取新的证据。对上述申请,听证主持人应当当场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申请重新鉴定的,按照本规定第七章第五节有关规定办理。

    第一百二十二条  听证申请人、第三人和办案人民警察可以围绕案件的事实、证据、程序、适用法律、处罚种类和幅度等问题进行辩论。

    第一百二十三条  辩论结束后,听证主持人应当听取听证申请人、第三人、办案人民警察各方最后陈述意见。

    第一百二十四条  听证过程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听证主持人可以中止听证:

    (一)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会、调取新的证据或者需要重新鉴定或者勘验的;

    (二)因回避致使听证不能继续进行的;

    (三)其他需要中止听证的。

    中止听证的情形消除后,听证主持人应当及时恢复听证。

    第一百二十五条  听证过程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终止听证:

    (一)听证申请人撤回听证申请的;

    (二)听证申请人及其代理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席或者未经听证主持人许可中途退出听证的;

    (三)听证申请人死亡或者作为听证申请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被撤销、解散的;

    (四)听证过程中,听证申请人或者其代理人扰乱听证秩序,不听劝阻,致使听证无法正常进行的;

    (五)其他需要终止听证的。

    第一百二十六条  听证参加人和旁听人员应当遵守听证会场纪律。对违反听证会场纪律的,听证主持人应当警告制止;对不听制止,干扰听证正常进行的旁听人员,责令其退场。

    第一百二十七条  记录员应当将举行听证的情况记入听证笔录。听证笔录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案由;

    (二)听证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三)听证人员和听证参加人的身份情况;

    (四)办案人民警察陈述的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以及行政处罚意见;

    (五)听证申请人或者其代理人的陈述和申辩;

    (六)第三人陈述的事实和理由;

    (七)办案人民警察、听证申请人或者其代理人、第三人质证、辩论的内容;

    (八)证人陈述的事实;

    (九)听证申请人、第三人、办案人民警察的最后陈述意见;

    (十)其他事项。

    第一百二十八条  听证笔录应当交听证申请人阅读或者向其宣读。听证笔录中的证人陈述部分,应当交证人阅读或者向其宣读。听证申请人或者证人认为听证笔录有误的,可以请求补充或者改正。听证申请人或者证人审核无误后签名或者捺指印。听证申请人或者证人拒绝的,由记录员在听证笔录中记明情况。

    听证笔录经听证主持人审阅后,由听证主持人、听证员和记录员签名。

    第一百二十九条  听证结束后,听证主持人应当写出听证报告书,连同听证笔录一并报送公安机关负责人。

    听证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案由;

    (二)听证人员和听证参加人的基本情况;

    (三)听证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四)听证会的基本情况;

    (五)案件事实;

    (六)处理意见和建议。

 

      第九章  行政处理决定

 

      第一节  行政处罚的适用

 

    第一百三十条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六个月内没有被公安机关发现,其他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没有被公安机关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继续或者持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被侵害人在违法行为追究时效内向公安机关控告,公安机关应当受理而不受理的,不受本条第一款追究时效的限制。

    第一百三十一条  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违法行为人当场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第一百三十二条  对违法行为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第一百三十三条  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并在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载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第一百三十四条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但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并在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载明。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有违法行为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有违法行为的,应当予以行政处罚,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第一百三十五条  违法行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不予行政处罚:

    (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并取得被侵害人谅解的;

    (二)受他人胁迫或者诱骗的;

    (三)有立功表现的;

    (四)主动投案,向公安机关如实陈述自己的违法行为的;

    (五)其他依法应当从轻、减轻或者不予行政处罚的。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盲人或者又聋又哑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不予行政处罚;醉酒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应当给予处罚。

    第一百三十六条  违法行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罚:

    (一)有较严重后果的;

    (二)教唆、胁迫、诱骗他人实施违法行为的;

    (三)对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证人等打击报复的;

    (四)六个月内曾受过治安管理处罚或者一年内因同类违法行为受到两次以上公安行政处罚的;

    (五)刑罚执行完毕、劳动教养解除三年内,或者在缓刑期间,违反治安管理的。

    第一百三十七条  一人有两种以上违法行为的,分别决定,合并执行,可以制作一份决定书,分别写明对每种违法行为的处理内容和合并执行的内容。

    一个案件有多个违法行为人的,分别决定,可以制作一式多份决定书,写明给予每个人的处理决定,分别送达每一个违法行为人。

    第一百三十八条  行政拘留处罚合并执行的,最长不超过二十日。

    行政拘留处罚执行完毕前,发现违法行为人有其他违法行为,公安机关依法作出行政拘留决定的,不与正在执行的行政拘留合并执行。

    第一百三十九条  对决定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人,在处罚前因同一行为已经被采取强制措施限制人身自由的时间应当折抵。限制人身自由一日,折抵执行行政拘留一日。询问查证和继续盘问时间不予折抵。

    被采取强制措施限制人身自由的时间超过决定的行政拘留期限的,行政拘留决定不再执行。

    第一百四十条  违法行为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依法应当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应当作出处罚决定,但不送拘留所执行:

    (一)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

    (二)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或者其他公安行政管理的。但是,曾被收容教养、被行政拘留依法不执行行政拘留或者曾因实施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被人民法院判决有罪的除外;

    (三)七十周岁以上的;

    (四)孕妇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第二节  行政处理的决定

 

    第一百四十一条  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的期限,自受理之日起不得超过三十日;案情重大、复杂的,经上一级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办理其他行政案件,有法定办案期限的,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办理。

    为了查明案情进行鉴定的期间,不计入办案期限。

    对因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逃跑等客观原因造成案件在法定期限内无法作出行政处理决定的,公安机关应当继续进行调查取证,并向被侵害人说明情况,及时依法作出处理决定。

    第一百四十二条  违法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但只要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按其自报的姓名、贴附照片作出处理决定,并在相关法律文书中注明。

    第一百四十三条  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违法嫌疑人拟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违法嫌疑人依法享有陈述权和申辩权。单位违法的,应当告知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其授权的人员。

    适用一般程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采用书面形式或者笔录形式告知。

    第一百四十四条  对违法行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予以行政处罚,因违法行为人逃跑等原因无法履行告知义务的,公安机关可以采取公告方式予以告知。自公告之日起七日内,违法嫌疑人未提出申辩的,可以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第一百四十五条  违法嫌疑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对违法嫌疑人提出的新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公安机关应当进行复核。

    公安机关不得因违法嫌疑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第一百四十六条  对行政案件进行审核、审批时,应当审查下列内容:

    (一)违法嫌疑人的基本情况;

    (二)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

    (三)案件定性是否准确;

    (四)适用法律、法规和规章是否正确;

    (五)办案程序是否合法;

    (六)拟作出的处理决定是否适当。

    第一百四十七条  公安机关根据行政案件的不同情况分别作出下列处理决定:

    (一)确有违法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根据其情节和危害后果的轻重,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二)确有违法行为,但有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情形的,作出不予行政处罚决定;有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违禁品、管制器具的,应当予以追缴或者收缴;

    (三)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作出不予行政处罚决定;

    (四)对需要给予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收容教育、收容教养等处理的,依法作出决定;

    (五)对符合劳动教养条件的,依法呈报劳动教养;

    (六)违法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转为刑事案件办理或者移送有权处理的主管机关、部门办理,无需撤销行政案件。公安机关已经作出行政处理决定的,应当附卷;

    (七)发现违法行为人有其他违法行为的,在依法作出行政处理决定的同时,通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处理。

    治安案件有被侵害人的,公安机关应当在作出处罚决定之日起二日内将决定书复印件送达被侵害人。无法送达的,应当注明。

    第一百四十八条  行政拘留处罚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决定。依法应当对违法行为人予以行政拘留的,公安派出所、依法具有独立执法主体资格的公安机关业务部门应当报其所属的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决定。

    第一百四十九条  对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予以行政拘留的,作出处罚决定前应当经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管理 |
吉安县公安局版权所有,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赣ICP备12008235号
推荐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0